12月22日,由我校、天水市社科联、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水市麦积山大风景管理委员会协办,我校“麦积山研究院”、科研管理处承办的首届“麦积山研究论坛”暨2022年学术研讨会举办。论坛以“历史文化传承 文旅融合创新——麦积山石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主题,引起了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
论坛采取线上线下同步方式进行。我校党委书记李正元、校长汪聚应,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郑炳林教授,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陈于柱教授,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研究员、郭青林研究员,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马强研究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研究员以及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我校、天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水市麦积山大风景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加会议。
论坛由我校科研管理处处长左国防主持,我校校长汪聚应、天水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阎小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分别致辞。
汪聚应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学校围绕申博建大的发展目标,强化内涵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从去年以来,学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相关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支持下,联合搭建研究平台,在服务地方集成电路封测、电工电气、智能装备制造、地域文化、特色林果提质增效、文旅农康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麦积山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整合多方资源,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实现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同时,研究院也紧盯甘肃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紧贴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及陇东南历史文化保护区发展方略,充分彰显了与时俱进的开放格局和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高端智库作用。
天水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阎小鹏在致辞中表示,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以麦积山5A级大景区为核心,打造“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甘肃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也提出了“以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和5A级旅游景区为基础,启动世界级旅游景区创建”的重要文旅发展战略。今天的麦积山文化研究,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希望“麦积山研究院”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传承、研究和弘扬麦积山历史文化,讲好丝路文明交流互鉴故事,推进天水文旅融合,助力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在致辞中提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石窟寺这一类文化遗产如何定位,如何阐释,如何利用。作为文博单位的文化工作者,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深度挖掘石窟寺文化,大力推进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校“麦积山研究院”一定能够进一步深化校所合作,在联合办学和举办学术活动等方面发力,在石窟艺术研究中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为新时代石窟寺历史文化研究发挥应有的作用。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天水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阎小鹏共同为我校“麦积山研究院”揭牌。
陕西师范大学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博士生导师冯民生教授、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马强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博士生导师田卫戈教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孙晓峰研究馆员、冯学斌文博馆员、我校音乐舞蹈学院曾杰副教授等6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会议主题作学术报告。
左国防在总结会议时指出,此次论坛既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会,也是一次催人奋进的盛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5篇,许多中青年学者积极参加交流,为麦积山石窟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会议立足甘肃古老厚重多元的文化特质,拓宽了研究维度,全面提升了对文物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水平;会议研讨与时俱进、薪火相传,探索未知、阐释本源,以更多的研究成果来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文化内涵、活化文化遗产,揭示了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切实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擦亮区域文化底色提供了精神支撑。
据悉,“麦积山研究院”今后将持续深入开展三方面研究工作。一是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守文化自信;二是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传承创新;三是凝聚团队力量,联合创新攻关。
此次论坛是我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专业优势,精准对接甘肃省、天水市文化事业发展需求,广泛整合社会各方研究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及陇东南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创新”的积极举措。